2004/07/28 | Google神话
类别(技术) | 评论(0) | 阅读(82) | 发表于 00:12
Google神话
2004-7-15 16:59:40





互联网是一个江湖,是一个过于热闹的江湖!短短几年之内,不但由热而寒,由盛而衰,由喜而悲,而是物是人非。江湖盟主不断更换,令人眼花缭乱。如今,变局之快也没有因为互联网寒冬而放慢节奏。





2000年Nasdaq崩盘,一时间,江湖黯淡,互联网群龙无首,颓势一片。但是,正当许多幸灾乐祸的人们准备为互联网行业举行葬礼的时候,一位新的盟主脱颖而出:这就是Google,有中文名称为“狗哥”。



作为一家纯粹的专业搜索引擎公司,Google的神奇到底为什么?因为,搜索引擎根本不是新鲜事物,90年代中期第一批崛起的网站基本上都是以搜索引擎为方向的,早已经是互联网领域的“传统商业模式”。而且,搜索引擎中有着许多上市公司:Yahoo、Infoseek、Inktomi、Excite、AltaVista和Lycos等,都在互联网热潮的黄金时期圈入了大量金钱。但是,Google至今没有上市,至今没有大笔烧钱。却以自己独特的低调和稳健,一步步踏着搜索引擎前辈们的尸体和孱弱之躯,逆流而上,一举成为全球搜索引擎之王。而且,其影响力已经开始远远超越搜索引擎本身,大有成为整个互联网霸主的势头。



我们最好还是看看互联网的啦啦队——媒体的无冕之王们最新说法。《新闻周刊》报道的题目是:《Google将主宰生活方式一种》,《连线》杂志长篇文章的题目是:《Google与邪恶的较量》。《财富》杂志说:《Google春风得意》。全球IT第一大门户Cnet的长篇报道更是直截了当,标题就高呼《Google上帝!》。文章说:“由于Google太过强大,许多公司甚至认为它就代表整个Web网络:你若没被列入Google搜寻检索中,你根本就不存在。”



Google-watch.org网站的负责人Daniel Brandt对Google引以为豪的PageRank算法发起攻击,斥责公司不够平等不够民主。Brandt督促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Google展开调查,并把Google作为公共事业类进行约束。他的理由是:Google实际上控制了互联网接入的自然资源。主流媒体对Brandt不屑一顾,但他在网上仍得到不少支持。因为就搜索引擎而言,Google几乎已经独步江湖了。PC业已经有了一个上帝微软,让大家深受其苦,如今,新兴的互联网也很快地出现了一个新的上帝,这日子还怎么过?



是互联网上的上帝还是庶民的工具?这个问题可能连它的创造者也不可能简单回答。那么,我们还关心的是,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又是为什么?围绕Google的这个问号盘旋在无数人的脑子里,我们今天试图把它拉直。


一个人要成功,到底是需要运气还是底气?这实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对于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来说,这个问题可以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他就是一个永远在搜索机遇的“超级搜索引擎” ,有了这个特异功能,似乎运气和底气都成为了他的好朋友。因此,想不成功都不行,没人拦得住。





在IT业界,施密特不是一只童子鸡,但也不是一个古怪的老头。今年已经49岁的施密特绝对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其经历之丰富,堪称业界老狐狸。首先,他的背景无懈可击:拥有普林斯顿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师学士学位,同时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教育、学术和理论上都是一流水准。其次,他的入行起步的经历也十分诱人:毕业后,首先任职于美国齐格洛公司和贝尔实验室,前者是IT业内著名的Z80系列CPU的设计公司;后者是电信业巨子贝尔的研发基地,近百项科技专利的拥有者。还在IT业的技术圣地——施乐(Xerox)PARC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担任过研究工作。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别人苦苦寻觅机会的时候,埃里克·施密特却几乎被“硕大”的机遇一次次淹没。1983年,施密特加盟Sun,先后担任首席技术官和CEO。在他任期内,施密特领导开发Sun独立编程技术平台,将Java从公司的一个研发者的失意作品,变成Sun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市场武器!他积极推行网络软件战略,为Sun在90年代初的高速发展打下基础。1997年,施密特受雇于Novell公司,任公司主席兼CEO,主管公司战略规划、管理和技术研发。虽然,施密特很快将Novell重新打造成一个赢利的公司,也被不少媒体称为是他给予Novell第二次生命。但是,Novell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是借助于互联网泡沫的光。随着泡沫破灭,Novell重新陷入巨额亏损的境地。就在他离开的那个季度,Novell亏损1.42亿美元。施密特向投资者承诺,他会在2001年年底,扭亏为盈。



但是,也许命运注定了要施密特在业界留名百年。因此,在挥霍了一次次绝佳的机遇之后,又一次机遇不可抗拒地摆到他面前。他绝不会在一棵无法成就自己的“歪脖子”树上吊死。在玩过了工作站、服务器等硬件(Sun)和网络操作系统等软件(Novell)后,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席位出现在施密特面前。这就是搜索引擎的后起之秀Google。施密特显然已经等不到兑现承诺了,他要把握新的机遇。



Google当然是看上了施密特的丰富经验,向他伸出橄榄枝。出于对施密特的尊敬,Novell公司建议让施密特保留董事会主席的头衔。这样,一开始施密特是脚踏两只船。他在担任两边的董事长,却都不担任CEO,一方面他要试试水温,一方面要保留后路。的确是老狐狸的典型招数。



有人说,是Google得到了施密特。但是,我们应该说,是施密特得到了Google。反正,2001年3月,他正式加盟Google,既是得到了一份梦幻般的工作,也是一只脚踏入了质疑和寒冷的海水之中。从此,他与Google不再可分了,他的成功也势不可挡,一个“施密特时代”开启了。
今天,Google已经是网络搜索的代名词。Google是由英文单词“googol”变化而来。“googol”是美国数学家Edward Kasner的侄子Milton Sirotta创造的一个词,表 示1后边带有100个零的数字。Google使用这个词代表公司想征服网上无穷无尽资料的雄心。





与任何高科技神话一样,主人公是故事的关键要素。尽管Google两位技术出身的创始人格外低调,但是,不可能否认的是,是他们缔造了这个神话,并且赋予神话核心的内涵。



拉里·佩奇,密西根安娜堡大学的荣誉毕业生,拥有理工科学士学位。他还因其出色的领导才能获得过多项荣誉,以奖励他对工学院的贡献。他曾担任密西根大学Eta Kappa Nu 荣誉学会的会长。目前他暂时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博士班休学。他的工作经验包括在华盛顿的高级管理系统(Advanced Management Systems)公司及伊利诺斯州的CogniTek 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受到他担任计算机系教授的父亲启蒙,拉里早在1979年就开始使用计算机了。拉里曾在自己6岁时,便用他的Lego拼装制造出了他的第一台计算机打印机。



塞尔吉·布林,出生于莫斯科,是马里兰大学校本部的荣誉毕业生,拥有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理学士学位。已取得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目前也暂时从博士班休学。29岁的塞尔吉 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奖学金得主。他在著名的学术期刊里发表了很多文献,塞尔吉的研究兴趣包括搜索引擎、从无序资源中提取信息,以及大型文字数据和科学资料的数据挖掘,等等。当他远离公司总裁的繁务时,他又是一个吊环和潜水爱好者,或者带着一群“Google人”在停车场上大打滑轮曲棍球。



1995年3月,两位斯坦福计算机系刚刚入学的博士生见面了。那一年,拉里 24岁,塞尔吉小一岁,为23岁。但是,塞尔吉已经是一名社团成员,刚好安排他带着拉里到校园里转悠和介绍一番。初次见面,两人谈不上情投意合。两个人几乎无所不谈,但是几乎每一个话题都观点相左。两人都有很强的个性和自己的观点。不过,随着交往时间深入,大家虽然依旧没有取得多少共识,但是在一个问题上,两人却罕见地认识一致:那就是在海量信息中如何搜索信息的独特解决办法!



他们的“鬼主意”被称作PageRank,它不仅仅考虑Web网站上的标题或文本,还考虑了与它相连接的其他网站。偑奇表示,我们这样进行完全排列的目的是,用户应当能够找到他希望找到的网站。这一系统基本上利用了Web本身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连接和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网网民的集体智慧。因此,当我们利用Google进行搜索时,我们可能“走了一条其他对该信息有兴趣的人走过的路。”



这一年年底,两人开始着手共同开发搜索技术,这就是后来Google的技术基础。1996年1月,两人开始合作共同开发搜索引擎,命名为BackRub。这就是Google的前身。BackRub最初只是拉里和布林的一个课题实验,某一天他们惊异地发现,本来只有一两个导师知道的,每天竟有上万个人在使用。这时候,互联网已经开始发烧,两人兴致勃勃地想把技术已趋成熟的BackRub卖出去。然而,那时候各大搜索引擎公司已经对技术非常漠视,而是争先恐后地建设内容,向“门户网站”大举进军。没有伯乐赏识,当然也不能就这样砸在手里。两人别无选择:只有自己上阵。就这样偶然之间,命运把他们推向了创业的全新路程。拉里喜欢修补和捣腾机器,也在系里小有名气,因此,他最拿手的技术就是如何使用已经废弃的硬盘,组装自己的服务器。
硅谷是全世界高科技神话的源头,而斯坦福却是硅谷高科技神话的源头。无论是HP、Sun、Cisco还是网络时代的雅虎和Google,都无一例外是斯坦福的产物。





Google 的创业故事简直就是Yahoo的翻版:与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搭档创办Yahoo一样,Google也是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尔吉·布林(Sergey Brin)两人搭档创办;四个人创业时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而且都是博士研究生(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现在还暂时休学,还没有时间回去完成博士论文);两家公司创业初衷都是一样的,“要将全世界的信息集合起来,使用户从我们这里方便搜索到所需要的所需信息。”



当然,不同之处也有不少,比如:



专业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是在斯坦福大学电机系,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是在是斯坦福计算机系。



创业时机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是在互联网刚刚开始兴起的1994年,而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创业时已经是互联网如日中天的1998年。



做事风格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两人的传奇故事及时做成了最好的公关素材,他们在杂志封面和电视上不断曝光,成为风云人物。而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低调得几乎不为人所知。



纸面上的财富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两人早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亿万富翁,尽管股市暴跌,也频频登陆到《财富》杂志的财富排行榜上。而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至今还没有兑现到任何财富,甚至还没有落实到股票的帐面上,虽然一切都已经是瓮中捉鳖。今年28岁的布林甚至没有自己的车,至今还居住在公司附近租来的一套公寓里。



商业风格不同:雅虎的网站充满了广告,而Google页面朴素简洁,几乎没有广告。更重要的是,雅虎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商业气息,而最重要的成就,大概就是使得信息访问更加民主化。即使在成功之后,也能保持自由和开放的精神,而没有沦为一个网络营销机器。



当然,Google是后起之秀,拉里·佩奇表示,“在我们还是斯坦福大学学生的时候,就经常谈论起前辈创建的雅虎,认为它非常了不起。但是,我们确信我们开发出的技术比雅虎的性能更好,而且在学生时代我们就立志创建风险企业”。



雅虎拥有Google约5%的股份,而且雅虎的创始人大卫·费罗与Google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是好朋友,还曾于1998年否决了收购Google技术的决定。2000年,两家公司达成合作协议,Google为雅虎提供搜索引擎服务,这项合作对双方都大有好处。但是,随着Google的不断强大,而且开始涉足新闻、电子商务等,两家公司逐渐形成竞争态势。



当使用Google搜索引擎搜索网站时,一般都在0.5秒以内完成搜索任务。塞尔吉·布林表示,“如果只是使用一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时,本公司的搜索引擎与其他搜索引擎的差别不会太明显,但是如果加上两个或者三个搜索条件时,就可以明显感觉到本公司搜索引擎的搜索速度相当快”。Google搜索引擎的特点在于使用了被称为数据挖掘(DATA Mining)的技术和网站评级方法。所谓数据挖掘技术是寻找所要搜寻数据的技术,而通过何种途径找到目标数据则是软件技术人员技术一显身手之处。



今天,Google也在同行业竞争对手中扬名立万。互联网用户每天在Google上的查询量达到1.5亿次,这一记录比其最主要竞争对手Inktomi高出50%!Google能够提供74种语言的搜索服务,其数据库中有4亿幅图片和影像以及20多亿张网页快照。读者众多的产业时事通讯《Search Day》的编辑Chris Sherman援引一次调查的数据指出,最近一个月以来,用户登录Google的时间总计达到1300万小时。而排名第二的Yahoo的540万小时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在公司的网站上,Google如此自我介绍:“Google复杂的自动搜索方法可以避免任何人为感情因素。与其它搜索引擎不同,Google的结构设计即确保了它绝对诚实公正,任何人都无法用钱换取较高的排名。”



Google到底是雅虎的拷贝版还是升级版?这个问题现在来回答可能还为时过早。
到了1998年初,两位学生没有什么现金,但需要继续完善Google的搜索技术。于是,他们省吃俭用,买了1000G的硬盘,就在拉里斯坦福的宿舍构建了Google最早的数据中心,而塞尔吉的宿舍成为办公 室。尽管互联网如日中天,但是两人还是没有成立公司的紧迫感。这时,雅虎大卫·费罗的忠告起了关键作用。大卫·费罗承认Google的技术是很出色,但是他鼓励拉里和塞尔吉还是先创办自己的公司,开展服务。“当你们的业务趋于成熟,而且有一定的规模,我们再继续谈”。而其他门户几乎连最基本的兴趣都没有,有个门户的CEO甚至说:“我们的用户根本不关心搜索。”





这样,在大卫·费罗的鼓励下,两人放下博士课程,在1998年8月,开始真正的“下海”。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融资。他们首先去寻找天使投资者,第一个就是斯坦福校友、Sun公司创始人之一、思科的现任副总裁贝托尔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贝托尔斯海姆当然是个有眼力的老手,他看了演示,觉得这项技术有戏。但是他有兴趣,却没有多少时间。那天匆匆演示完毕,他就要急着赶到别处,他就说细节就不必讨论,我干脆给你开支票吧。于是,10万美元就成了Google的第一笔启动资金。



这张支票还是挺棘手的,因为但是Google公司还没有去正式注册,10万美元都无处可存。于是,支票就在拉里宿舍的抽屉里保藏了好几周。两人赶紧忙着注册公司,并且向家人、亲戚、朋友和熟人四处筹钱,终于凑够了100万美元。



1998年9月7日,是别具意义的一天,这一天Google正式诞生。它在加州Menlo Park 开张了。办公室就是朋友转租的车库,转下了公司的3位员工。这个办公室有不少便利之处,因为里面还有洗衣机、干衣机和热水大浴盆。还提供了一个停车空间,刚好可以为公司雇佣的第一位员工克雷格·希尔维斯通(Craig Silverstein,现在是Google的技术主管)停车。那时候,Google.com每天已经有10,000次搜索,媒体也开始关注这颗迅速耀眼的新星。《今日美国》文章赞美了Google出色的搜索结果,《PC Magazine》也将Google列为1998年度最佳100网站之列。Google就这样势不可挡地走向了世界。



到了1999年2月,原有的办公室已经容不下迅速发育的Google,他们搬到了Palo Alto大学街(University Avenue)的新办公室。员工人数也翻了一番,达到8个人。每天处理的搜索已经达到50万次,Google成为最著名的Linux软件公司红帽子(Red Hat)的第一个商业客户,从此Google成为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忠实用户和鼓吹者。



1999年6月7日,绝对是历史性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们得到确切的结果:硅谷最有名的两家风险投资公司克莱那·巴金斯(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uyers)和美洲杉(Sequoia Capital)都同意向Google一共投资2500万美元。据说,这两家相互竞争的风险投资公司,以前还从来没有同时投资过同一家公司。两家公司的两大人物美洲杉的Mike Moritz和克莱那·巴金斯公司的约翰·杜尔(John Doerr)同时进驻公司的董事会。这两个人物可是亲手缔造了Sun、Intuit、Amazon和Yahoo等公司的成功故事。从此,标准着Google不再是一家车库公司,而成为互联网大潮中正式的玩家之一。



富有才华的拉里和29岁的搭档塞尔吉·布林堪称黄金搭档,两人是公司的联合总裁。拉里·佩奇,是主管产品的总裁;塞尔吉·布林是主管技术研发的总裁。有其人必有其公司,两位创始人都是计算机科班出生,决定了Google是一家典型的以技术为核心优势的公司。



两位创始人都非常注重技术,Google公司在搜索引擎技术上精益求精,傲视业界。Google的很多雇员别称“Google人”,都是极为专业的计算机工程师,他们喜欢挑战,欣赏技术英雄,因此都投入Google公司门下。两人最感自豪的就是,公司1/4的员工都是计算机博士,其董事会中也不乏大投资商和技术天才。



但是,光有技术也是不够,尤其在互联网如此惨烈的发展环境下,必须有一位高超的管理老手,来掌舵Google,使其顺利航行,并不断扩展成为互联网领域新的航空母舰。虽然两人亲密协作,共同分担公司所有的角色。但是,到了2001年,Google面临发展危险,需要一个更严格的公司结构体系,一位业界高手。这就是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他于2001年3月空降到Google,被任命为董事会主席。同年8月6日,他接替28岁的拉里,成为公司CEO。Google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施密特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与Google的创始人见面时的情景:“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看法,都与我不尽相同。让人搞不清他们的看法,究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远见,还是单方面的单纯天真。”当然两人都有着咄咄逼人的精明,但拉里“力图改变世界”的傲慢言论和塞尔吉的对竞争对手不屑一顾的轻视可能造成策略上的盲区,使“Google战舰”暴露在包括某些尚未进入“Google雷达屏幕”的新生力量的火力之下。



大概也只有施密特这样技术和管理兼备的人,才可能让两位非凡的创始人心服口服。施密特一针见血地指出,Google目前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管理企业的成长。“服务器过载,资源不足,客户要求更加苛刻,Google的问题是个管理的问题。”他说。



当然,麻烦显然还不止是管理,如何平衡商业利益,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据透露,Google每周都可以收到1万封商业公司发来的电子邮件,问的都是同样一个问题: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公司在Google的搜索引擎的排名上升,付钱买一个高排名可不可以?



施密特明确表示不行,但是他也承认,维持技术和商业上的平衡确实很困难。2001年公司一下子就有约7000万美元入帐(1/3收入来自授权使用费,其余来自广告)。目前已经连续6个季度赢利,是互联网领域为数不多的奇迹。Google的三名当家人,如同三驾马车,以令人羡慕的和谐推动着公司快速而稳步的前进:施密特掌管公司财务和经营战略,拉里主攻研发,30岁的塞尔吉主要负责制定公司政策,是Google道德标准的掌舵人,因此也有机会向众人灌输自己的世界观。塞尔吉的职责使得他要面对许多关于互联网的矛盾和争论。



在接受PC World采访时,施密特说,Google从其他同行那里吸取了两个教训,第一个就是不要过早上市,第二个就是要集中精力于搜索业务。“一些网络搜索公司总是试图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情,他们几乎把自己的本行都忘记了。不过,正是他们的‘不务正业’,Google才会有今天的成绩。”



虽然Google是一家技术导向的公司,但是,不可否认,正是施密特帮助它从一个比较单纯的消费者搜索引擎,转变为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种搜索服务的供应商和互联网上最大的广告平台之一。也就是说,是施密特挖掘出Google的商业潜能,使其钱眼洞开。如果现在有人说,Google是上帝,那么施密特就是打造上帝的人。施密特成就了他的企业,当然也将真正成就自己。



当然,他面前的挑战也是十分巨大!
在两个自负的创始人面前,施密特绝不会出来抢占风头。他更愿意成为一个“看不见”的CEO。他回避各种采访,而将两位创始人推倒媒体的聚光灯之下。因为,没有比他们更好的公关素材了。他们是公司形象的宝贵资源 ,以前一直没有发挥出来。施密特的首要工作就是把Google和两位创始人最大程度地兑换成收入和利润。而且,业内大概只有施密特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学识和这样的经验,才能“镇住”这两个个性极强的技术天才。真所谓“一物降一物”。





当然,Google不管如何标榜技术,如何标榜自由,都无法抗拒成为一个彻底商业化的公司,最终成为金钱和利益的追逐者,毕竟,“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中全世界公认的游戏规则。这一切,都将越来越脱离两位技术出身的创始人的把握,虽然他们都胸怀“自由开放”的黑客理想。而且,到了今天,Google在商业上的成功也是势不可挡的。虽然,Google还是一家私有公司,但是无数的投资银行都已经虎视眈眈地盯着这笔诱人的买卖。Google将很快一头扎进资本市场的怀抱里,而是会是一头庞然大物一般,会溅起股市无数的浪花。该兑现的兑现,该发财的发财,该退出的退出。这是一场早已经既定程序的游戏。只不过,早晚的差异而已。



但是,除了技术、管理和商业,影响Google长远发展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文化。拉里表示,最终的搜索引擎将是智能化的,它能够理解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塞尔吉说,我把Google看成是增加用户知识的途径。但是,互联网早已经不是一个纯净的技术天堂,也不是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它已经与全世界各地的文化紧密融合,并且已经将人们各种阴暗和堕落的东西,统统包容进去。施密特不但要化解这些冲突,还要将其转变为金钱,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入Google的腰包。这项工作极具挑战,却非常刺激!



《新闻周刊》说,无数人对Google几乎有一种宗教般的热情,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带动了整个搜索产业的发展,并成为了一种文化:它使每个人与任何问题的答案之间的距离只有点击一下鼠标那么远,并能够有效地传输简单的答案。但Google同样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可能养成不良的写作习惯、对隐私权的侵犯等等。在某些情况下,Google不得不干扰其搜索结果。例如,它会屏蔽一些色情、种族歧视色彩的网站,在其外语版中,Google还会根据所在地的法律来调整搜索结果。



《连线》写道:尽管如此,去年整整一年,各国政府,宗教组织,企业和个人纷纷向Google施压,敦促塞尔吉作出对整个互联网具有影响力的决策。“在别的公司无关紧要的事情到了我们这里就成了艰巨的任务。”



2002年3月,科学论派教会的律师要求Google终止挪威一家反科学论派网站的链接。教会称Google违反了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此事以Google投降而告终,从索引中除去了那些招惹麻烦的网页。



5月,Body Shop的英国创始人Anita Roddic因Google撤掉了她网址的广告大吵大闹非要讨个说法不可。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原则,谁也不肯放弃。



8月,Daniel Brandt对Google的PageRank算法发起攻击,督促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Google展开调查,认为应视Google为公共事业,因为它实际上已经控制了互联网访问的自然资源。



10月下旬,两名哈佛调查员在报告中揭示Google已经开始对公司的服务器进行过滤,以阻挡德国,法国和瑞士的用户对某些网站的访问,因为这些网站上都载有在他们国家可能会被视为有种族主义或煽动性倾向的内容。



……



施密特非常清楚,这一切,还仅仅是开始。目前,不管是传统跨国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像Google这样有着如此广泛的全球化,如此深入地介入世界各国的文化之中,作为一家公司,如何“兼容”世界如此纷繁复杂的各种文化,已经远远超越了一家商业公司的可把握范围。施密特必须说服公司的创始人,说服公司的拥戴者和批评者,让他们逐渐理解,策略、道义和技术上的妥协是做大生意必须付出的一项成本。



目前每天在网上利用Google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已经达到1.5亿人次,Google的搜索引擎支持以74种语言(其中非主流的小语种有35种)搜索全球多达20多亿个的网页,内容包罗万象,连“南极洲”和“加纳”这样的冷门关键字都有丰富内容。



试图包容世界所有文化的Google,当它正在面对文化(包括各国的法律、伦理、道德等)活生生的现实时,它面对的究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还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这个问题是否超越了施密特的“搜索”能力?



作为全球化策略的高手,施密特可能无法确切回答,但是,他绝对不会却步,甚至不会犹豫。面对这辈子最难得的机遇,施密特不会再一次轻易沦为过客。虽然除了要满足创始人和投资者的要求外,还要满足全球用户和各国政府、机构的要求,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50岁就在眼前了,施密特需要尽快成就不再年轻的自己,也要成就Google这个互联网时代迟到的最大“神话”!

使用秘诀


基本搜索


Google 查询简洁方便,仅需输入查询内容并敲一下回车键 (Enter),或单击“Google 搜索”按钮即可得到相关资料。


Google 查询严谨细致, 能帮助您找到最重要、最相关的内容。例如,当 Google 对网页进行分析时,它也会考虑与该网页链接的其它网页上的相关内容。Google 还会先列出那些搜索关键词相距较近的网页。


自动使用“and”进行查询

Google 只会返回那些符合您的全部查询条件的网页。不需要在关键词之间加上“and”或“+”。如果您想缩小搜索范围,只需输入更多的关键词,只要在关键词中间留空格就行了。


忽略词


Google 会忽略最常用的词和字符,这些词和字符称为忽略词。Google 自动忽略“http”, “.com”和“的”等字符以及数字和单字,这类字词不仅无助于缩小查询范围,而且会大大降低搜索速度。


使用英文双引号可将这些忽略词强加于搜索项,例如:输入“柳堡的故事”时,加上英文双引号会使“的”强加于搜索项中。


根据上下文确定要查看的网页,每个 Google 搜索结果都包含从该网页中抽出的一段摘要,这些摘要提供了搜索关键词在网页中的上下文。


简繁转换


Google运用智能型汉字简繁自动转换系统,为您找到更多相关信息。

这个系统不是简单的字符变换,而是简体和繁体文本之间的“翻译”转换。例如简体的“计算机”会对应于繁体的“电脑”。当您搜索所有中文网页时,Google会对搜索项进行简繁转换后,同时检索简体和繁体网页。并将搜索结果的标题和摘要转换成和搜索项的同一文本,便您阅读。


词干法


为提供最准确的资料,Google 不使用“词干法”,也不支持“通配符”(*) 搜索。也就是说,Google 只搜索与输入的关键词完全一样的字词。例如:搜索“googl”或“googl*”,不会得到类似“googler”或“googlin”的结果。不信您可以试试“airline”和“airlines”这两个词。


英文字母大小写是否有影响?


Google 搜索不区分英文字母大小写。所有字母均当做小写处理。例如:搜索“google”、“GOOGLE”或“GoOgLe”,得到的结果都一样。(博客中国)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1305]
偶思偶写[368]
生活[91]
生存[95]
技术[135]
工作[11]
幽默[118]
学术[21]
逸事[466]